中国家庭如何做好资产配置?保姆级攻略来了!

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定为5.5%。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是人均GDP的跃升,2019年中国人均GDP就突破了1万美元。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2021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说,“在中国现在的个人资产当中,只有20%左右的资产是金融资产。随着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我们将迎来个人资产从”实物资产”向“金融资产”转变的高峰”。

然而,实际情况是,当前国内居民的大部分资产依然被牢牢锁死在房地产上,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不断深入,不动产这项资产的配置缺点——变现周期长、换手成本高——也开始显现,这会逐步改变人们的资产配置认知。

这轮疫情加速的不仅是财富配置风格的分化,更是家庭现金流甚至企业现金流的分化。近些年,我们团队在全国陪访大量客户时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深刻地改变了客户的现金流状况,一类是化危为机,比如从事医用防疫设备相关行业的企业,由于全社会的抗疫需求,业绩井喷;另一类则是因疫情阻隔而深陷困境的企业,如旅游业、航空业及餐饮业,频发的疫情使线下需求锐减。对于很多民营企业主而言,三个月便是现金流的生死线。

因此,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发生后不断加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当下国内的财富管理市场中亟须呼唤的是重建一个全新的财富管理知识模型(见图0-1)。

普通人改变结果,顶级高手改变财富配置模型。改变模型,才是一切问题的杠杆解。就好比顶级的医生,相比怎么解决问题,更会教人如何增强体质、如何更好地预防疾病,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一,何为择势?即认清政策和市场风险。当前家庭财富管理的大势包含若干种,比如如何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时代下的法律风险,长寿时代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养老的配置规划问题。

第二,何为择市?即如何有效识别金融资产的质地,比如怎么定义好资产和坏资产,跨境家庭如何应对全球涉税透明化后的税务风险,资管新规结束过渡期后净值化产品屡次破净该如何是好,以及如何更好地做税收筹划,等等。

第三,何为择时?即在对应的经济周期匹配合适的金融工具,比如学会运用美林时钟模型,而不是过分关注资产价格的涨跌,以及了解保险金信托作为阳光化的法律工具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配置需求。

换句话说,一笔卓越的财富配置是离不开合适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去择时的,这样的时机又必须建立在对的市场上,而对的市场又离不开对宏观经济趋势的准确研判。

未来在中国的投资,必须先考虑社会价值再考虑商业价值,这样才可能活得更久。

《财富管理360度:家庭财富管理综合筹划指南》这本书中,泰康人寿专家团队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围绕个人和家庭切实遇到的实际棘手问题,以“案例+问答”的形式通俗易懂地给出了10条专业级财富配置攻略,从术、法、道三个层次揭示了财富管理的底层逻辑,告诉我们在当下的变局关键期,处处矛盾中同样隐藏着种种机遇。

以下整理自《财富管理360度:家庭财富管理综合筹划指南》,以飨读者:

一、揭开资产配置的真实面容

常见问题1:我只关心能拿到的投资回报!了解大类资产真的对投资有用吗?

专家解答:

分类研究更易剖析事物本质及其特点,从而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口渴,那一定会去超市销售饮品的货架上挑选商品,而不会去售卖蔬菜的区域。因为只有选对货架才能购买正确的商品解决“口渴”的需要。当然,你也会在货架上发现不同公司、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饮料,因此在解决主要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其他偏好。

同理,分门别类地研究金融资产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过程。

将具有同样特点和功效的资产划归为一类,在投资决策时清晰地认识投资标的的类别,从而使资产更好地服务于资金,资金又能更好地立足于投资目标。否则,就像进入了没有分类摆放的超市,商品越多,越难找到自身所需要的,最终可能会错误地购买面包来解决口渴的问题。

如果只关注投资回报,而不了解大类资产,可能会带来以下问题:

1.大类资产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具有相互制约的特点,过度关注收益性,而忽视流动性或安全性,则极有可能无力面对两类风险的暴露。

2.容易被过度夸大的营销吸引,投资具有明显逻辑硬伤的金融产品,从而造成财富的巨大损失。现如今,在监管的要求下,刚性兑付的理财工具少之又少。

常见问题2:大类资产的分类、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专家解答:

大类资产一般会分为货币现金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以及另类。其中每一大类项下又会细分多种子类资产,如图1-1所示。

第一类是货币现金类。特点:流动性和安全性高,收益性与当期市场利率关系紧密。作用:解决短期闲置资金的配置需要,或用于避险和观望。

第二类是固定收益类。特点:收益相对固定,风险性也相对较低,但长期抗通胀能力较弱。作用:满足一定期限内资产稳健增值的需要。

第三类是权益类。特点:拥有资产对应权益,流动性相对较好,收益不确定性较高,长期抗通胀能力较强。作用:承受相应风险的同时,提高投资收益。

第四类是另类。特点:区别于传统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根据投资标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作用:与传统资产关联度较低,可有效规避传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在关注大类资产的同时,也要适度研究子类资产之间存在的差异。例如,在权益类资产中,防御和周期、大盘和小盘、成长和价值等细分领域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表现也可能出现偏差。

之所以我们会对投资产生迷茫,核心点是没有去关注投资产品的底层资产是什么,因此就不会形成对于此类资产特点和作用的清晰认知,最终导致在预期和实际收益上有落差。

二、如何让资产配置真正为自己所用

问题3:资产配置的比例,是否具有通用准则?

专家解答: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有投资者或从业者迷茫于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市场当中,一些金融机构会基于自身历史沉淀的大数据,通过模型计算出一个指导比例,为投资者提供配置参考,简单、直观、标准化,能够给业务双方带来巨大帮助。然而,资产配置回归本质目的,则会发现不同类别的配置比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例如,收入相同的两个人,因所处城市不同,所以在住房支出、日常消费支出、教育支出等领域均存在不同。又如,年龄及收入相同,且处在同一个城市的两个人,在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数量上有不同,将必然导致开销存在高低。因此,财富目标迥异,资产配置的战略设计亦会有所不同,各类资产的比例也将相左。

财富目标中,财务规划很重要。财务计算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先假定通货膨胀率、设定贴现率、计算净现金流、设定期限,再对以上各要素综合考虑,计算终值或现值。为了让读者掌握起来更加简单且实用,本书将摒弃一些较专业、严谨、蕴含大量计算的方法,从戴维·达斯特所著的《资产配置的艺术》中衍生出一种方向性的指导思路。以下为在一个长远计划的背景下讨论收益时的期望收益率计算公式:

期望收益率=年支出÷投资组合价值+通货膨胀率

年支出=年必要支出+年选择性支出

公式中的年必要支出指的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支出;年选择性支出指的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所进行的额外支出;投资组合价值指的是当期投资组合的整体市场价值,在投资起始阶段,可以看作本金(忽略投资成本);通货膨胀本身是复利概念,为了简化,这里进行了年化单利的转换,即对全期限的最终整体通货膨胀率取算术平均值。

通过公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年支出越高,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越高。

投资者要知道,财务支出是换取现有生活水平的核心。当然,支出的高低与收入呈正相关,但也与一个人对于物质的追求态度有关。一些人可能会降低年选择性支出让期望收益率回归到可以达到的水平,而一些人显然无法做到。

第二,投资组合价值越大,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越低。

所投入的本金越高,则期望收益率越会下降。因此,储蓄很关键。在财富管理中创造财富仅仅是一部分,如何保有和传承也是要考虑的重点。

第三,通货膨胀率越高,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越高。

应对通货膨胀是投资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货膨胀率高,对于期望收益率的诉求也必然会水涨船高。

三、长寿时代下,如何满足未来的养老需求

问题4:以房产为主要家庭资产的家庭,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家庭资产结构?

专家解答:

家庭资产中的房产占比过高的话,应将非自住属性的房产转化为金融类资产,增加现金流储备和养老金储备。

为发展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政府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开始规划、出台系列政策性产品,以扩充养老金融产品,例如养老目标基金、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信托产品,而最广为人知的、最常见的、历史最悠久的,当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

政府在近几年推出过“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并在三个试点地区进行推广,但由于受惠人群较少、税收扣除额度较低、税负偏高等一系列情况,在试点期到期之后,目前暂未推出新的相关产品和政策。

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也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养老金储备工具之一。这一般是指人寿保险公司发行的年金型保险产品,其特点就是对投保人储蓄的资金进行长期的、统一的投资管理规划,在达到预设的养老年龄后,保险金受益人可定时、定量地领取养老金,为国家基本养老金进行补充,提高个人养老金替代率。

问题5:中国目前有哪些养老模式?哪种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与退休前同等的生活品质,并且度过未来可能到来的百岁人生?

专家解答:

在中国,由于快速老龄化的现实情况,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都不得不考虑未来如何养老的问题。早在200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便发布了《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其中便提到要在“十一五”期间达成家庭自我照顾老年人数量占老年人口比例的90%,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对象占老年人口比例的7%,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在这之后,养老产业相关的公开报道中,便开始涌现“9073”的提法,并逐渐成为很多地方民政部门养老政策制定的基础性依据和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提法并未在国家层面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并且在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已经将居家与社区进行合并表述,新的提法是“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

除了国家层面制定的养老规划之外,在社会层面其实还有很多新兴养老模式不断被智慧的人民群众所创造,例如抱团养老、旅居养老、候鸟养老等,根据养老形式的不同,取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但这几种新兴模式都是在老年人身体较为健康、有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活力养老时期才能实现的。一旦老年人身体状况出现问题,需要协助生活或者护理的时候,这几种养老模式便不再适用,老年人终究还是要回归以家庭为主的居家养老模式,或者是选择具备专业养老护理能力的养老机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