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的科举制度——参观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牌坊。


隋朝设立科举制度,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1300多年。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2017年开馆,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景。

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延续1300多年,从第一位状元到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历经变革,始终没有真正消失。教育系统与时并进,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始终要伴随着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一步步登科晋级。

千年后的今天,形形色色的大考小考依然牵动着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考试季节师长家人全员备战,放榜之日有人欢喜有人愁,考场风云年年上演,成为骊歌高唱后依然挥之不去的人生记忆。

古今同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里看到翻阅得泛黄破旧的古代书生读本,笔迹工整的考生答卷,写满细小字体的作弊小抄,考官的批卷与评语,考生的生活点点滴滴,仿佛活生生的《儒林外史》场景,在眼前幕幕掠过。

十年苦读的辛酸,考场迎战的忐忑,亲友师长的寄望,金榜题名的荣耀,穿越时空依然感同身受。

  展馆隐身水池下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所在的南京夫子庙地区,自古就是书生文人云集之地。地点前身为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最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鼎盛时期地面积30万平方公尺,可容纳两万多名考生,著名文人如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等,都曾在此参加过考试。


  科举制度废除后,江南贡院废置,部分建筑与地皮改作其他用途,规模宏大的考场变成繁华的商业街区。直到近代整顿历史街区,遗址上重建中国科举博物馆,2017年正式开馆,重现古代科举考试场景。

江南贡院原本的建筑只剩下一座明远楼,在琳琅满目的步行街上并不起眼。从中国科举博物馆的牌坊大门进入,只看到水池如镜,辉映着明远楼与周边建筑。

展馆原来另有乾坤,隐身水池之下,沿着狭长坡道一路深入地下空间,营造地下探宝的趣味。坡道两侧一面是鱼鳞瓦片,代表鱼跃龙门;一面以数以万计的竹筒堆砌而成,象征读万卷书。坡道长度130公尺,象征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史,一步步进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622年出现第一位状元

博物馆内共分四层,馆藏从各地征集来的万余件文物。从地下四层一层层往上参观,阐述科举从诞生到结束的历史进程。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在此之前,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推荐贤士,由地方官员层层向上推举到中央参加选拔。到了汉朝采用察举制度,设立科目由官员根据所设科目推举人才。但是推荐制度存在弊端,不够公平,隋文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在唐朝发展成型,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出现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

宋朝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飞速发展,确立相当完整的体制。到了元朝一度没落,明朝达到鼎盛,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八股文也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清朝沿袭明朝制度,直到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奏请停办科举以便推广新式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终结了科举时代。

对整个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基本认识,展览并没有就此结束。

90岁考生乡试都没考中


更有趣的展区是以考生为主角,通过多媒体影片与实际展品,带领观众体验古代书生寒窗苦读,一步步沿着乡试、会试、殿试,逐级应试的整个过程。

正式踏入科举考场之前,必须参加童生试,通过县试、府试、院试,全部合格过关后,获得秀才的荣誉,才有资格开始科举考试。更有趣的展区是以考生为主角,通过多媒体影片与实际展品,带领观众体验古代书生寒窗苦读,一步步沿着乡试、会试、殿试,逐级应试的整个过程。

首先参加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失败就要再等三年才有机会重考。顺利通过后成为举人,就要离乡背井进京参加会试。会试同样是每三年举办一次,成绩排名前300者册封为进士。最后才来到最高级别的殿试,由皇上亲自出题,前三名分别被册封为状元、榜眼、探花。

说起来三言两语,实际上左三年右三年,转眼十年寒窗,甚至耗上一辈子也未必有机会一举成名。展品中就看到一份为年老考生请求恩赏功名的文件,高龄90岁的考生连乡试都还没有考中,求得了功名又如何?脑中浮现起耄耋老翁眯眼弯腰挑灯苦读的画面,科举路漫漫,淹没多少宝贵人生?

九天的艰辛考试

展厅里还看到考生答卷,字迹工工整整,没有半处修改痕迹,透着小心翼翼的态度;离家赴考时写给家人的书信,通知府试已通过,需要盘缠参加下一场考试,忧喜交织,都是古代书生的艰苦辛酸。而写满密密麻麻字体的作弊夹带,以及进场时严格核实身份与毫无尊严的搜身方式,更是充满了画面感与戏剧性。

印象最深的是贡院号舍,用今天的说法就是考场宿舍。考试期间必须全程住在里面,自备干粮,不得离开半步。每场考试持续三天两夜,只有在考试结束后才能换洗衣物,安排餐食,准备下一场的应战。考生一般须要参加三场考试,全程经历九天的艰辛考验。

所有的艰苦只为了一朝的金榜题名,榜单写在黄纸上以皇帝名义颁布,在展厅里长长张挂,感受古人争相观榜的气氛。一举成名的另一面,当然就是名落孙山的失望。

狭隘幽闭的号舍

看完各展厅回到地面层,明远楼位于江南贡院建筑群的中轴线上,也是贡院里最高的主要建筑,当年是考试期间号令和指挥全场的地方。

今天的明远楼修葺一新,两边的户外空间按照当年原样复建一排排的考生号舍,作为实景展示。

实际走近才感受到号舍的狭隘幽闭,有如鸽子笼的隔间约1.5平方公尺,只够一人容身。概念接近现代的胶囊旅店,但设备简陋,膳食烛台都须自备,只提供两块木板,分别作为桌椅,晚上把两板拼接起来蜷曲而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这个小格子里解决,还须振作精神应考,实在比囚犯还不如。

走在一排排的号舍之间真实体验,想想现代学生的苦读,实在一点都不苦。